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周一宣布,该研究所的科学家花了十多年时间在解决水稻行业癌症——稻瘟病的抗病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,这将有助于水稻高产和稳定育种。
中国是水稻大国,是长期影响中国乃至全球水稻产量的主要疾病。据植物病理专家估计,中国每年直接损失300万吨稻米。稻瘟病会导致水稻产量大幅下降,严重时减产40%到50%,甚至没有颗粒。
为了解决这一长期困扰植物病理和育种行业的瓶颈,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何祖华团队与育种者合作,从2002年开始广泛筛选抗瘟种质,从起源于中国农业品种的育种材料中确定了广谱抗瘟的新点Pigm。然后他们花了10年时间系统地分析了这个新位点的功能机制。该研究成果于2月2日在行业权威杂志上发表《Science》。
据专家介绍,抗病性和产量,如
鱼与熊掌,很难兼得。增强抗病性容易导致产量下降,何祖华团队的研究成果突破了瓶颈。
何祖华介绍,Pigm它具有持久的抗瘟性,优于国际分离的一些相关基因,既抗病又不影响最终产量。
据悉,该新基因位点已被中国30多家种子公司和育种单位应用于水稻抗病分子育种。(郑莹莹)
声明:本文内容采编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点击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