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学时候学历史,老是记不住历史时间发生的时间。老师就告诉我们用谐音法。举一个例子,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,可以记为“一泡狗屎”。于是,就牢牢地记住了1894年,和那场影响了中国近代史进程的战争。关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,历年以来涉及的书籍、影视作品堪称汗牛充栋。各种观点,众说纷纭,不一而足。如果我们进行简单地梳理,会发现这场战争实际上是日本对北洋水师的一场复仇之战。
那得从1886年说起。这一年的7月,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“定远”、“镇远”、“济远”、“威远”4舰主力战舰组成的舰队,奔赴日本长崎。一方面在三菱造船所进行检修的同时,另一方面对日本进行友好访问。这是近代史上,中国海军部队第一次友好访问对他国。
对于中国释放的善意,日本并不领情。相反,他们对北洋水师怀着一种艳羡、妒恨互相交织的心理。因为,北洋水师这4舰主力战舰,战斗力相当可观。尤其是“定远”号和“镇远”号,均为德国建造的7000吨级的一等铁甲舰。铁甲舰在当时海军中的地位,就相当于现在的核动力航空母舰。面对北洋水师的巨型战舰,日本人的心理就可想而知。
在这次友好访问时,出了一个纰漏。北洋水师的官兵在长崎登岸购物时,到妓院寻欢作乐,酗酒闹事,还将一名日本警察刺伤。双方发生剧烈冲突,导致北洋水师方面有5人死亡、44人受伤、5人失踪。日本方面则有5人死亡,30人受伤。这就是著名的“长崎事件”。
“长崎事件”发生后,北洋水师外籍军事顾问琅威理极力鼓动开战,“即日行动,置日本海军于不振之地。”要利用北洋水师的优势,将日本海军打得一蹶不振,以绝后患。就连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,也罕见地强硬起来。他在召见日本驻天津领事波多野时以威胁的口吻说:“……开启战端,并非难事。我兵船泊于贵国,舰体、枪炮坚不可摧,随时可以投入战斗。”
就在战争一触即发之际,日本软了下来。次年2月,中日双方签订协议,日本赔付中国5万余元,终结了“长崎事件”。很显然,这次“长崎事件”,日本人吃了哑巴亏。在他们看来,这简直是1853年“黑船事件”以来的又一次奇耻大辱。他们受到强烈的刺激后,开始扩张武备,特别是近乎疯狂地扩充海军力量。
日本内阁提出了一项建造10万吨军舰的计划,需要支出5860万日元。这是一笔庞大的开支计划,在日本天皇的支持下,才得到国会的批准。日本天皇身体力行地支持这项计划。他发布敕谕,每年拿出30万日元的私房钱,用于建造军舰,还命令文武百官,“纳其薪俸1/10,以资补足造新式军舰之费。”
在日本天皇的号召下,日本国民纷纷捐款捐物。仅仅半年时间,日本国民就筹款200多万日元。在这种“众志成城”的狂热下,日本用省吃俭用的方式,建造了一批军舰,购买了一批军舰。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,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31艘军舰和24艘水雷艇。其海军舰队的综合实力,已经超过了中国北洋水师,跃居为亚洲第一。
相比之下,中国北洋水师多年没有购买一舰一炮,海军军费只能勉强维持日常训练。原有的战舰越来越落伍,而且船只年久失修,弹药储备不足。于是,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,北洋水师首败于丰岛海战,再败于黄海海战,三败于威海卫海战,全军覆没,成为中国的近代史再添上屈辱的一笔。
1895年4月17日(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)大清全权代表为李鸿章、李经方与日本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、陆奥宗光在日本马关(今山口县下关市)签订的不平等条约,原名《马关新约》,日本称为《下关条约》或《日清讲和条约》。《马关条约》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。甲午海战后日本则完美复仇,从此跻身世界海军强国之列。
声明:本文内容采编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点击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